第(2/3)页 在这个时代,辽东战场上没有孙承宗和袁崇焕,所以也就没有诞生那支曾经在明末时期威震一时的部队。 关宁铁骑。 在风雨飘摇的明末时期,关宁铁骑是那摇摇欲坠的王朝最后的几块遮羞布之一。 这支铁骑部队纵横明末十几年,自辽东起家,随后转战北京、秦蜀、云南、甚至缅甸。 三万铁骑纵横披靡,就连后金军队都一度不敢与之争锋。 而这支铁骑之中,便人人都装备了三眼铳。 诚然,关宁铁骑的强大最核心点还是在于主帅治军有方,以及队伍里多为辽东人。 但不可否认三眼铳在那支强大的部队里,依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战术作用。 祖大寿对三眼铳极为不看好,这意味着大乾朝的辽东战场上不但没有关宁铁骑,甚至连雏型估计都不具备。 对薛长山而言,这是好事,这意味着他将来去辽东的阻力会很小。 但对百姓而言,这是灾难,这意味着后金人在辽东的阻力也很小。 “还是要尽快站稳脚跟,然后转战辽东呀。”薛长山在心里暗暗想着。 除了心中对后金人的仇视外,薛长山急着去辽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辽东人“好用”。 袁崇焕能将关宁铁骑发展壮大,就是因为秉承了“以辽人守辽土”的原则。 辽东民风剽悍,并且辽东的安危与当地人有切身利害关系。 同时辽东人多善骑射,又熟悉女真举动,是最好的抗金苗子。 如果可以在那里就地练兵,必将可以组建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关宁铁骑。 待到平定辽东战场后,这支虎狼之师入关南下,大乾朝谁人能当? 自打确定要造反那一刻起,薛长山便给自己制定了“隆中策”。 立足辽东,发展辽东,平定辽东,挥师南下。 这个时代的孙承宗虽然没机会上场,但薛长山可是清楚记得关宁锦防线是如何建立的。 况且既然祖大寿都登场了,孙承宗是不是也有可能出现? 那么袁崇焕呢?毛文龙呢? 这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并没有多耀眼,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排在前列的将帅之才。 现在他们还声名不显是因为缺少机会,而薛长山只要能遇到他们,就愿意给他们这个机会。 这是薛长山手中最大的杀手锏,只可惜现在还没机会施展出来。 第(2/3)页